普通本科出生名校研究生:我们为何沦为学渣?

发布时间:2018-03-21 11:16 | 来源:人民网 | 阅读:

考研是许多普通高校学子进入名校继续深造的重要途径,能够顺利考入名校读研的学子,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与勤奋。

然而,这些骄傲的学霸到了名校却被动变成了“无知宝宝”:不懂的专业名词、没见过的专业设备、不熟悉的名师……种种原因也让他们开始思考,自己为何与同学有了差距。他们学习踏实,有着传奇般考研逆袭的经历,却时常躲不过“出身”带来的尴尬,竞争不过那些本科来自名校的同学。

普通本科出生名校研究生:我们为何沦为学渣?

曾经的学霸,如今的“井底之蛙”

李梓是清华大学的研三学生。平常和同学在一起,他总是不太愿意提起自己的本科学校。说起与本科学校4年的“感情纠葛”,李梓也不清楚,到底是谁亏欠了谁。

和很多普通本科出身的学霸相似,李梓也曾有过高考失利、痛下决心、考研逆袭的一系列经历。然而,上了清华他才知道,原来高考时与名校的“擦身而过”,带来的却是与同学在视野和学术上的双重差距。

“我和本科出身名校的同学相比,就像井底之蛙。”造成这样差距的原因,在李梓看来主要是因为本科时科研接触面太窄。

李梓本科在东北地区的一所普通高校就读。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学生,他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学校的实验室。“大一大二的时候,老师们会说,你们还小,很多知识都不懂,等到大三再去实验室吧。”

当他要求参与做实验时,仍被老师拒绝。理由很简单:我们不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,又不确定你以后会不会留在学校读研,你要是考研走了我们不是白培养你了吗?学校的实验室主要是给留在本校的研究生们用的!

“其实哪怕是刷刷试管,我都愿意。”李梓说。

到了大三,李梓终于可以做实验了。然而一个班几十人分成几组,每组大概只有一两个人能真正动手做实验。一个班里进过实验室的人寥寥无几。

后来,李梓已经没有时间进实验室了。和很多准备考研的同学一样,他需要选定专业、开始复习。到了读研究生时,他才发现很多同学在大一大二时就已经熟悉了实验室的操作流程,自己还不如一个本科生。

“我没有机会尽早培养起专业兴趣,没有机会锻炼科研思维,我的动手能力也很差。虽说是本科母校带我走进了这一领域,但如今这些差距也不得不说是她造成的。”李梓无奈地说道。

而对于在中国科学院某所就读研究生的梁浩然来说,本科时眼界的限制还在于自己接触不到最新的研究成果。

本科毕业于华北一所非985高校的梁浩然记得:“本科时我们用的都是学校自己出的很老的教材,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没有。”由于师资水平有限,很多任课老师也跟不上最新学术进展。

有时,学校也会请一些国内知名的学术“大腕”过来做讲座。梁浩然发现:自己在班上成绩虽然年年拔尖,却听不懂“大腕”们在讲什么,有些专业名词他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。

“我的本科学校对于交叉学科的教授和引导也不够,比如生物物理、化学生物等。很多学科在本科时都没有相关课程,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了解不同专业方向的机会。”这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是:当梁浩然和他的同学在选择读研方向时,根本不知道要报哪个专业,只能凭感觉。

本科学校课程低要求,“是福是祸”

在接受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,不少从普通高校考入名校的研究生反映:本科学校的课程要求低,使他们在本科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并提升专业能力,最终导致与名校出身的同学越差越远。

熊康本科就读于河北某普通高校,学习成绩优异、满怀专业理想的她为了“能受到名师的教诲,和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”,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。

与本科学校相比,人大的平台为熊康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资源。一开始,熊康并不在意自己本科学校和人大的差距。她甚至觉得,差距反而证明了自己的努力刻苦。但她逐渐意识到,“有些东西是硬伤,跨不过去的”。

在研究方法课上,熊康被要求每周阅读几十甚至上百页的英语文献,并在课堂上发言。看着其他同学在课堂上侃侃而谈,连文献都没读完的她备受打击。课后,熊康忍不住问坐在身边的同学,却被告知他们在人大读本科时就已经习惯了这种阅读强度。

事实上,熊康的本科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通过率很高,别说阅读文献,甚至连布置作业都很少有过。期末考试有的是开卷,有的是交课程论文,即使是闭卷考试,突击复习几天也能拿到高分。现在的她开始觉得,自己越来越难融入这群“人大的亲生孩子”了。

毕业于某农林类211高校的方浩成是清华大学的直博生,在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以后,他也遇到了和熊康一样的问题。

“我在本科时有一门课最拿手,结果到了研究生时这门课几乎要垫底。”方浩成认为,这一课程应是该专业十分重要的基础课,但在大学时只是作为选修课,而且授课内容十分简单,“不用考试随便就过了”。

方浩成回忆道,本科时开卷考试很多,那时的他很高兴,觉得考试太容易了。

“当时有一位老师的课程要求严,结果学院就找到这位老师,告诉他这门课挂科率太高了,应该要求低一点,别让大家都挂了。”方浩成认为,就在这样的环境下,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低,而学生就更难自我要求了。

以考研为办学目的是对学生不负责

除了普通高校与名校的差距造成的知识短板之外,这些本科时期在普通高校就读的名校研究生,还经历了很多名校本科毕业的同学想象不到的迷茫和焦虑。

现在协和医学院就读研三、毕业于某理工类普通院校的吴雪就对自己的未来已迷茫了很久。

“我所在的本科学校一直在宣传自己的考研升学率,考研时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,只知道学习好就得考研,却不知道为什么考研。如今我才发现,我选了一个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专业方向。”吴雪说道。

“唯升学率”不仅让吴雪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,还让她感到自己除了那点考研知识,其他什么都不会。

4年的本科生活不仅没让吴雪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,还让她感到自己除了那点考研知识,其他什么都不会。“我的专业英语水平达不到阅读原版文献的程度,社会学、经济学基本知识的缺乏更让我在专业研究的时候受到局限。连很多课程需要的公开演讲对我来说都很困难。”

低要求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让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轻松度过大学4年,而对于把名校设为目标的学生来讲,这样的低要求不仅导致他们基础更差,也让他们失去了“开脑洞”的能力与机会。

“我们对于有些课程的重视度不够,基础也很差,上了研究生才知道原来有些课的内容很重要。和清华本科的同学相比,我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,他们基础好,‘脑洞’都很大。”方浩成说道。

而在某知名研究所就读心理学研究生的陈集看来,自己本科学校的有些老师都不了解自己的课程,有时“自己就把自己讲晕了”。

“由于师资缺乏,按照培养计划,有些老师不得不教一些非自己研究方向的课程。曾经遇到一位老师,讲着讲着就让我们自己看书,他说他也不太明白了。”陈集表示,或许老师们自己也很无奈,这都是普通高校的“心酸”。

金学士,银硕士?

此外,临近毕业的吴雪在找工作时还遭遇不少“闭门羹”:很多招聘单位都对求职者的本科学校有所限制。一看到她非985的本科背景,很多单位在“简历关”就pass她了。

复旦大学的3年级硕士研究生李天华(化名)从10月份开始找工作以来,就有点“磕磕绊绊”,本以为拥有“复旦研究生”的牌子找份满意的工作不成问题,没想到自己的本科学校却经常被用人单位提及,而这也正是他不愿意多谈的,因为他的本科是在外省一所不太知名的市属高校就读的。

李天华的“本科出身”多多少少给他的求职道路带来了一点儿障碍,“我参加过好几次面试,基本上面试官很快就会问‘本科也是复旦的吗?’这时候我心里就有点儿打鼓了,面试官似乎也开始若有所思起来。”

李天华的担心并不是“过于敏感”,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著名外企人力资源部总监告诉记者:“前几年,我们也从这些学校招聘过一些研究生,但试用以后感觉,研究生和这些学校的本科生有着明显的差异,多3年的学习经历并没有弥补这些研究生在综合素质上的欠缺,比如英语能力、沟通能力、学习能力,我们并不是‘歧视’他们,但从实际情况看,本科4年的学习对一个人的素质尤为重要。”

上海微创软件公司人力资源部人事经理吴燕则告诉记者,虽然公司对应聘者的学校、学历并没有要求,但从实际招聘的结果来看,本科生要比研究生多。她认为,研究生的心理期望值和本科生不一样,“他们觉得自己的时间成本、机会成本比本科生高,因此对薪水、待遇之类的要求比较高,但对企业来说,在学校的3年和工作实践中的3年是不一样的,因此研究生的性价比不高。”

李天华并不否认本科4年对个人素质的影响力。“这是毋庸置疑的,老师没法比,教学设施没法比,各种机会没法比。”李天华告诉记者,自己在本科时基本上就是“混”过来的,“学校的老师大多数是本校毕业的,讲课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。我们平时又没什么社会活动,兼职的机会也顶多是当家教,对英语的要求也不高,过六级的没几个。”

而到了复旦之后,李天华觉得复旦的本科生太幸福了,“讲座几乎天天有,动辄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、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总来开讲座,我们那里一年能来一个就轰动了;学校里的社团有好几十个,有些社团在我们那里根本不可能成立;复旦的硬件、师资,更加没法比了;复旦的本科生四、六级通过率将近100%,优秀率比我们那里的通过率都高,这当然没法比。”有意思的是,李天华一连用了好几个“我们那里”来指代他的本科学校,似乎他并不是复旦的学生。

和李天华一样,复旦大学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宋慈(化名)也有“置身校外”的感觉,他本科毕业于东北一所师范大学。“说实话,我来到复旦半年以后才有点‘复旦人’的感觉。”宋慈告诉记者,在学校和学院里,本科生和研究生基本上是两个圈子,“‘硕士生不如本科生,博士生不如硕士生’是一个公开的说法。”

而复旦大学的大三学生小张也认可这个观点,“我偶尔也接触过一些研究生,说实话,我一眼就能看出那人本科是不是复旦的。”小张认为,本科4年对人的影响绝对超过研究生的3年,“从我的同学来看,刚进大学时和两年以后的感觉绝对不一样,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学生经过在复旦的学习、生活,‘气质’就会发生变化,这和学校的环境、老师的教育、活动的历练,甚至城市的大环境,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,因为18岁~22岁这个阶段应该是一个人‘定型’的阶段,而到了研究生阶段,就很难改变了。”

“为什么现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会对本科学校有偏见和限制,就是因为有些人在大学时没有接受到全面完整的本科教育。”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·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
熊丙奇认为,现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以“考研率”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,学校为了考研的同学改变课程安排,沦为“考研基地”,这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。

“一些学校对学生进行考核时,非考研相关的科目就让老师放水,让大家都过。他们也不要求、甚至不鼓励学生参与实践、实验、实习,学生还是高中式的学习模式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算考研分数高,各方面能力还是有所欠缺,学术能力有些偏弱,毕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。”熊丙奇说。

在目前的“普通高校本科生——名校研究生”的成长模式下,学生可以摆脱普通本科高校的身份,成为一所名校的研究生,但是“不能只为考一个文凭。在本科阶段就要考虑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,以便考上研究生后得到更好的发展。只为考研而学习,获取到的知识和能力都非常有限”。

“出身”好坏并不代表能力高低。北京某知名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认为,自己所认识的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考入名校的研究生,在本专业甚至学校中都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。然而,他们的确需要付出比名校本科毕业生更大的努力,才能追赶甚至超过他们。

因此,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讲,熊丙奇认为可以选择考研,但要有长远的规划。而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要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。

“本科院校不应以考研率为办学目标。”熊丙奇说,“以考研为办学目的,是一种功利的办学方式,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。”

对于这些普通本科院校,熊丙奇建议,其发展的出路就是“搞好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在同等层次上做到一流”。

更多考研干货、资讯

添加考研小姐姐微信:koubeikc113

或者扫一扫下方二维码

考研小姐姐微信二维码

这里是一站式考研服务平台

有高校学长学姐在线一对一专业辅导

24小时在线数学答疑

从初试到复试一整套考研培训计划

为你的考研保驾护航!

    (编辑:阿游呃)
    相关研招信息文章推荐

    口碑课程网介绍

    口碑课程网logo

    口碑课程网,是由清北复交等全国TOP名校经营联合创立,是一家为全国数百万考研学生提供高端高质高效1对1定制化学生辅导的在线教育公 司,目前已经拥有8000+来自一线学府优秀师资储备,成为考研在线辅导佼佼者。 从2007至2013,6年线下教学经验,积累数万辅导案例